女书最早发现于腾讯体育:市江永县,也称“江永女书”。它是由女性创造并在女性中使用和流传的一种特殊文字符号体系。由于女书文字外形整体轮廓呈现长菱形,笔迹秀丽娟细,造型独特,所以也被叫做“长脚文”。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女书作品刺绣在布帕上,叫“绣字”。女书是当地乡村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文化工具。妇女们空闲时节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习俗。江永女书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仍在使用的女性文字,这种奇特的女性文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国际学界称为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民间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700多个,其中借源于汉字而造的占60%,暂不明来历的自制字仅占40%。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乍看上去,好似甲骨文,又有一些眼熟的汉字痕迹。腾讯体育:女书所记录的语言,近几年经过语言专家的调查研究确定,它既不是湘语、西南官话,也不是瑶语;而是一种流行在江永一带的汉语土话。与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女书则是一种单音节音符字的表音文字。女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基本用于创作女书作品、记录女歌,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每篇长的可达四五千字,短的只有几十字。
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21世纪初,腾讯体育: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第一节 女书发现
1982年,江永县委宣传部干部张国权、唐善军下乡采访,发现在当地妇女中流传一种特殊文字符号,由新闻干事唐善军写成新闻稿《江永发现妇女文字》在《湖南日报》发表。见报后,正在江华瑶族自治县采风的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时任中南民族学院教师)随即赶往江永考察研究,在当地学者周硕沂的帮助下,宫哲兵写出了《腾讯体育: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发表于1983年第3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介绍女书的学术论文。紧接着,宫哲兵又在1983年第16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美国)上发表了论文《湖南江永平地瑶文字辨析》,首次将女书介绍到国内外,引起国际汉藏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被称为“一个惊人的发现”。1986年,宫哲兵教授出版了全世界第一部女书研究著作——《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峒》。
此前,江永县文化馆干部周硕沂于1954年下乡辅导农村文活动,在上江圩镇葛覃村结识了女书创作人胡慈珠,得到了一批女书作品原件,并学会了一批女字,并以《蚊形字》命名、翻译收入油印本《江永县解放十周年志》。这是载入史册的第一篇女书作品。
1956年冬,湖南省在长沙举行全省文艺调演,省博物馆担任摄影工作的干部李正光,在周硕沂住处见到一副女书对联,意识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遂向领导汇报请示,于1957年初由周硕沂陪同到江永县上江圩一带考察。他们搜集了一批女书原件,周硕沂将其中一部分翻译成汉字。李正光回长沙后,很快整理出一篇文章,把这种文字命名为“妇女字”,连同一些女书原件投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杂志。时任《中国语文》编辑的潘慎看到了李正光投寄的文稿和女书原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稀有文字——妇女字》一文。由于缺乏普遍认知,上述两文未能发表。
1958年,一位来江永妇女到北京寻亲,她用土话与女书文字与人交流,既没有人能听得懂她的话,也没有人能认识她写的字,引起公安机关注意,将其所写文字送请文字专家辨认,也无人能识,这是女书第一次进入专家视野,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68年,湖南省公安厅发现另一位瑶族妇妇的文字无人识别,便将这些文字带到北京,请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教师辨认,亦无人能识。
1979年,周硕沂重新回到江永县文化馆工作,受县文化局委托,执笔编写《江永县文物志》,就将《江永县解放十周年志》收录的《蝇形字》一文稍作修改、补充,约2000字,收入其中。该文初步谈到了女书流行的地域、使用范围、记录土话等特点。
1982年,《江永县文物志》稿由湖南省文化厅转发全省交流,江永“蝇形字”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1983年,宫哲兵《腾讯体育: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宫,《人民日报》(日文版)以六个版面详加介绍。
1984年10月,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报道了女书的发现。接着,湖北电视台到江永县拍摄并播出了有关女书的新闻片。1985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中报道了女书的发现。同年9—10月,中南民族学院组织103人的调查队,在彭英明教授率领下到江永调查女书和千家峒情况,收集到十九件女书原件,一万多字。1986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nba比分直播:片《奇特的女书》节目,向海内外报道了中国发现女性文字的消息。接着,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零陵七绝》中专门制作了《江永女书》影视nba比分直播:片,在国内外发行。随后,中国新闻社和新华社分别发布了“湖南发现女书”的新闻消息,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呼。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报刊、电视台纷纷转载、传播,美国史凯珊、中国台湾姜葳、法国裴书馨、德国艾娃、日本长尾一郎和远藤织枝等著名学者先后到江永参观考察、研究女书,女书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是,腾讯体育:女书的来源,众说纷纭,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至今仍是一个学术之谜。
女书究竟是自源,还是他源,大致有三种看法:即源自汉字说、源自西夏文说和独特的瑶族女性文字体系说。女书的产生时代,也有三种看法:即史前刻划符号说、不早于明代说和明清时代说,第一种观点从女书的字体结构、发音、语法规划等特点入手考证女书起源时代,认为女书是先秦时期商代古人文字的孑遗演变;第二种观点认为女书作为一套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产生于中古以后,甚至是明代前后;第三种观点通过女书的史志文献、遗存及内容、传承等方面研究,提出女书起源于明清时期。几种观点虽经多次探讨争论,乃无定论。
在江永民间,也流传几种女书来源的传说。
第一种,女妃造字。传说宋朝时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说叫胡秀英),后补选入宫为妃。进宫后不久,遭到冷遇,苦闷异常。她想写信回家倾吐苦情,又怕被太监发现。于是心生一计,根据女红编造出一套文字,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回家乡,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用土话的音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江永妇女中传开了。
第二种,九斤姑娘造字。传说很久以前,上江圩的一位农妇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为九斤姑娘,她自幼天资聪敏,纺纱绩麻,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还异想天开地造出了写土话的女字,即女字。女书自然传人义年华在其女书作品《要问女书何处来》中写道:“只听前人讲古话,九斤姑娘最聪明,女书本是姑娘做,做起女书传世间。”
第三种,盘巧造字。相传江永上江圩桐口村有一个叫盘巧的姑娘,心灵手巧,善唱山歌,擅描女红,喜欢结交姐妹,后来她被官兵劫往道州,为了向家人报信,她煞费苦心,根据女红图案造出字来,写了一封信藏在跟随她身边的爱犬身上带回,村中的姐妹得到这封信,读懂了其中内容,告知众乡亲设法把盘巧救回,从此这种奇特的文字就在当地女性中流传开来。
第四种,女红图案变女字。据江永县上江圩夏湾村妇女传说,古时候,生活在这一带的女子经常相聚在一起做女红,做出花样繁多、各不相同的图案,那时候女子不能念书,没有地位,她们把自己的苦难告诉别人,便在织布绣花图案上创制了这种文字。
女书的流传地域,主要在江永县东北部潇水两岸地区,以江永县上江圩镇普美村等15个村为中心,辐射至城关镇、铜山岭农场、黄甲岭等乡,以及相毗邻的道县田广洞、立福洞等村。随着这些地方女子外嫁,女书亦随着延伸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桃川镇,道县下蒋乡、新车乡、清塘乡等村庄,甚至扩大到广西富川、钟山、恭城、贺州以及广东的连州等南岭瑶族聚居地区。
最早记载女书的文献,是1931年和济印刷公司印发的《湖南省各县调查笔记·花山》(上册),描述女书的字形有“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的记载。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瑶文歌》序文对此有证实:“一九四五年,何君晓南持猺文一纸,云是猺(瑶)女读物,系得自田广洞陈中兴,转以赠余,此固求之数年而不可得者。入手展玩,纸色红旧,纵横五百七十四字,字迹秀媚,行列端整,不知出自谁家女手,惜一字不可识,无以解其音义”。
随着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2001年5月18日中南民族大学组织召开了“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座谈会暨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提出“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2002年,国家档案馆将女书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收藏,女书成为国家第批48组档案文献之一。2005年,女书名列湖南十大文化遗产前茅。2006年,女书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第一批70个民俗项目之一。2008年,江永女书为湖南省向国家推荐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21世纪初,腾讯体育:市和江永县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第二节 女书特征
女书一般写在纸、书、扇、手巾、布带等物品上。书写女字的纸张有白纸、红纸和黄纸。白纸比较薄,单面书写,对折后形成一页,可以装订保存;红纸有单面和双面两种,多用于书写喜庆内容;黄纸用来写祭文,要当场焚烧。后来,也有人用小学生的练习本写女字。写在扇子上的女书,通常比较简短,如《十绣歌》等。写在手巾和布带上的女书,一般先写再绣,边绣花边装饰。
此外,1993年在南京收集到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的一个金属货币,一面写着汉字“天国圣宝”,另一面写着汉字“炎壹”,同时在两边分别写有女书内容“天下妇女”和“姊妹一家”。
2006年,有人在东安县芦洪市镇一座建自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一角,发现了一块女书残碑,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女书载体的认识。
无论哪种承载方式,女书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如写在纸张上的女书四角多配花纹,写于纸扇上的女书多插绘花鸟图案,而织绣在巾帕花带和服饰上的女书则是精美的女红工艺品。虽然载体不同,但女书字体整体造型都清秀而有条理,犹如女性婀娜的身姿,具有阴柔的美感。
从字形上看,女书的字体呈长斜体菱形,每个字起笔处的右上角为最高点,收笔处左下角为最低点,有人把这种女书字的外观体型称为“多”字式体式。女书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取纵势,字体倾斜而修长,笔划精巧轻盈、秀丽纤雅,纵向整齐紧密,横向疏朗不拘,字体大小不等但比较匀称,倾侧之中有一种平衡感,古朴之中透出天趣。
女书实际上只有三种基本笔法:圆点、圆圈和弧形线条。与方块汉字的笔画相比,女书的弧笔很有特色,在书写中弧度可大可小、弧线可长可短,变化多端。女书几乎所有的线条都是弧形,无所谓横,也无所谓竖。似撇者,锋芒毕露,常为全字之首;似捺者,伸而无磔笔;似竖,躬而不直;似横,倾而不平。女书特有的圆圈,常常也是由两条弧线合拢而成,形成上、下不拢口的椭圆形,形如枣状。所谓折笔,也是由两笔弧线交结而成。女书中几乎没有由下而下的挑提之笔。
女书清秀的体形、纤细的笔画、巧妙的结构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女书字形具有形式美,字形刚柔相济,柔中有刚,灵动娟秀,轻盈飘逸,充满了律动感。同时,还不自觉地利用了对称美的规律,创造出了大量对称的象形文字。它可将不同形态表达出来,文字四角平稳,尽量周正的美感。
总的来看,女书书法以其弧形美最著魅力,有的似水波,有的似上弦月,书写弦线,多在每个字的开笔。一个字不论有多少条弧线组成,第一条弧线往往是起栋梁骨干作用的,其余短弧、点、圆再依次完成。
大多数女书研究专家学者认为,女书的自然属性是汉字,是从汉字派生出来的,但在本质属性上与方块汉字不周。首先,女书属于表音的单音节文字。在汉字中,一个音节往往用许多不同的字书写,每一个字表示不同的意义,属表意文字,而女书则不同,女书同一个音节可以只用一个字书写,就能表示许多毫不相关的意义。其次,女书的构件基本没有表意成份和意义功能。女书文字的构件,有的与方块汉字的部件相似,可能是从方块汉字借鉴而来;有的则来源不明,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在女书中,即使具有相同构件偏旁的一组字,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系,每个单字也不能从构字部件上得到任何意义上的提示,没有表意功能,不是表意文字。相反,女书的某些构件或单字带有音符性质,具有表音功能。
将构件简单组合,制造新字形成字族,是女书造字的主要手段。汉字里有许多偏旁,同一偏旁统摄下包含许多文字,它们的读音彼此无关,但是意义有相同或相关之处,是一种以语义为联系的字族。女书字则不同,同族的字以共同的基字为核心,语义彼此无关,但读音有共同之处,是一种以语音为联系的字族。这样的字族在女书中大约有130多个。
用一个字符标记一串同音(近音)的词,是女书字标记语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它经济简便之处。赵丽明博士曾经做过统计分析:《汉语大字典》收录了54678个汉字,常用汉字有数千个。而所有这些字用女书来表达,却只需2000个字,常用字少到只有700字左右。而且,无论社会发展出现什么新事物、新词汇,女书都无需再造新字,只要用读音来表示即可,像计算机、克隆技术、宇宙飞船等现代词语,凭古老而神奇的女书完全可以记录。
由于女书是一种民间文字,造字者众多,又没有经过规范整理,还不是很标准的音节文字。标准的音节文字一个音节由一个字符书写,一个字也只记录一个音节,而女书则有一字多形、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现象。
也有论者认为,女书既非表音文字,也非表意文字,而是走的“第三条文字发展道路”,即是一种记号音节文字。女书,不仅绝大多一部分一形多音,而且也大量存在一音多形,同音字现象甚为普遍。女书字符与语音之间的关系缺乏固定性和一致性,同形不一定同音(如多音字),同音不一定同形(如同音字)。女书字符与其标记的音义之间,大部分没有直接联系,纯属约定俗成,没有规律性的形式标志。即一个字符纯属约定俗成的、标记一定音义的记号性符号,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举世罕见的记号音节文字。
不管怎么样,女书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应用,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交际目的和话题内容。
女书的内容,以记录身世、抒发情志、结交姊妹、新娘回门、贺三朝等最为常见,大多是对自己或当地女性生活的描写、人生经历的记录和情感体验的倾诉,往往叙述内心无限的苦闷和现实阴暗的世界。
仪式纪事:主要用书面方式记录和传达家族事务,如用女书记载哭嫁和祭祀等行为,包括对亲人的出生、生日、结婚等活动的祝贺,也用于对逝者的哀悼和祭祀,如《老同真合意》《春色遥遥好欢乐》《河渊七姐妹》《凤姑娘本灵显》《保佑夫君早转回》等。
人际交往:主要是用书面语方式递交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信息,包括亲人交往、社会交往,特别是结交姊妹,慰问、感谢和讨论家庭教育等,如结交姊妹的书信内容,倡议信大致是——“很久就听到你的芳名,你不仅聪明而且人好,我先写信到你家,希望跟你结交成为姐妹,我家贫寒,没有你家条件好,如果不嫌弃,今年八月一起去赶庙会,结交以后我们可以经常往来。”回信一般写——“接到你的信和礼物非常高兴,我们真有缘分,好像千里的河流共水源,万里的花朵共园子。”
纪实叙事:主要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包括家庭和社会事件两种类型,其中家庭历史的记述就是写家谱,说明家族的来龙去脉,也有女性写自己的,如自传性的诉苦歌《田广洞女子歌》《十八岁女三岁郎》《王氏女》等,每一部都是妇女的血泪史、苦情歌,女书传人胡慈珠在《自传歌》中写道:“没娘没爹哪样过/是我可怜陪哪个/只有姑孙同陪坐/一家事情倚哪个/透夜哭娘如刀割/哪个尽心照顾身/面前亦没乘凉树/背底亦无靠背山/亦没娘舅来照顾/亦没姨娘惜终身/外婆年高落阴府/日夜哭愁人不知。”
改写移植:就是将一些传统的汉文故事译成女书,有的是将汉字文本的经典作品用女书和方言翻译和移植,有的是把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用女书记录下来,如《祝英台》《三姑记》《肖氏女》《罗氏女》即是由《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女婿》《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秋胡戏妻》等故事翻译衍绎而来,与原文相比,大多以女性强人作为主人公,表达了女性解放、坚持婚姻自主、倡导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第三节 女书习俗